走过九篇的旅程,我们从“破心中贼”的内省出发,探讨了“心即理”的立根之本,“致良知”的洞察之道,“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事上练”的磨砺修行,以及“诚意正心”的价值归宿。
现在,是时候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完整的心法项链了。
这不是一份僵化的流程图,而是一套动态的、可以在你心中生根发芽的哲学框架。王阳明一生所追求的,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我们追求的,或许就是当面对一切复杂与不确定性时,内心依然能有清晰的光亮,指引我们前行。
回顾:一套以“心”为本的AI产品设计框架
让我们再次梳理这套方法论的内在逻辑:
- Why(为何而做):以“心即理”为根本
- 这是你的起点和锚点。在开启任何一个项目前,先向内求索,找到那个能让你毫不动摇的第一原则。这个“理”,源于你对用户价值最深刻的洞察,它定义了产品的灵魂。
- What(做什么):以“致良知”为洞察
- 这是你看清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通过定性研究的共情,去聆听用户无声之言,发现他们内心最本质的需求(良知)。再通过定量研究的验证,确保你的洞察具有普适性。这个“良知”,决定了你的产品应该长成什么样。
- How(如何做):以“知行合一”为路径
- 这是你将想法变为现实的双脚。承认最初的“知”只是假设,通过MVP开启“行”的第一步。在“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中,让“知”与“行”相互滋养,螺旋上升。最终,构建起能自我进化的数据飞轮,达到智慧涌现的“合一”之境。
- Execution(如何做好):以“事上练”为修行
- 这是你在炮火中成长的修炼场。在日常的需求冲突、项目延期、技术瓶颈中,用第一原则保持定力,用用户良知做出取舍,用“知行合一”的心态拥抱不确定。你的专业能力和内心力量,都在这些具体的“事”上磨砺而成。
- Ultimate Goal(最终归宿):以“诚意正心”为圭臬
- 这是你的终极罗盘和价值观。时刻警惕技术的诱惑,让产品的意图回归真诚。用商业、用户、社会三重价值来衡量你的工作,确保你手中的力量,是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这五个环节,构成了一个从发心到实践,再到价值升华的完整闭环。
万物皆备于我:产品经理的终极成长
王阳明有一个非常自信的论断:
“万物皆备于我”
这不是狂妄,而是说,解决一切问题的智慧和力量,本质上都蕴藏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之中。
对于AI产品经理的成长之路,我深以为然。
- 你真正的壁垒,不是你知道多少最新的模型(如Transformer、Diffusion Model),也不是你掌握了多少分析工具。这些外部的“术”层面的东西,更新换代极快,永远也学不完。
- 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你内心的判断力、洞察力、同理心和定力。
外部的市场环境、技术浪潮、公司战略都在不断变化,唯一能让你在变化中站稳脚跟的,是你内心那套稳定而强大的产品哲学。当你拥有了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挑战,你都能快速地洞察本质,找到破局的关键。
给AI产品经理的最终建议: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写这十篇文章,与其说是分享经验,不如说是我对自己多年工作的一次复盘和内省。如果说最后还有什么建议想给刚踏上这条路的你,那就是:
- 保持谦逊(Humility):
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用户,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懂自己的生活;敬畏技术,因为它的深度和潜力远超我们想象;敬畏市场,因为它瞬息万变,从不相信眼泪。谦逊,是持续学习的开始。 - 勇敢实践(Courage):
不要停留在思考和文档里。勇敢地把你的想法,哪怕再不成熟,变成一个最小的“行”,去接受真实世界的检验。呛过水,才能学会游泳;打过败仗,才能成为将军。在一次次具体的“事上练”中,去完成你自己的“知行合一”。
结语
AI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正处在一个激动人心又充满挑战的变革点。作为AI产品的缔造者,我们手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塑造世界的力量。
这套结合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希望能成为你工具箱里一件独特的工具。但更希望的,是它能点燃你内心的一盏灯。
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持续修行,不断精进,最终成为一名“此心光明”的AI产品人。
不役于物,不惑于心,做出真正伟大的、能被人记住的、让世界更美好一点点的产品。
PM老陈
与君共勉。
【最终思考】
读完整个系列,哪一个概念或案例让你触动最深?你计划如何将它应用到你接下来的一个具体工作任务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