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谈“知”与“行”。
- “知”,是我们对用户本质需求的洞察与假设。
- “行”,是我们构建产品、交付价值的实践过程。
在“知行合一”的初级阶段,我们努力让“行”去验证“知”。在中级阶段,我们通过“事上练”,让“知”与“行”在迭代中螺旋上升。
而“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合一”。
“合一”意味着,“知”与“行”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它们不再是两个步骤,而是一个无缝衔接、自我驱动、自我增强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用户的每一次“行”(使用),都在瞬间且自动地转化为系统的“知”(进化),从而为下一次的“行”提供更好的体验。
当这个系统运转起来,产品的成长便不再是线性的功能叠加,而是指数级的智慧涌现。
AI产品“合一”的驱动力:数据飞轮
实现这种“合一”境界的核心引擎,就是我们在AI领域耳熟能详的数据飞轮(Data Flywheel)或数据网络效应。
其基本逻辑是:
- 更多用户使用产品产生更多、更高质量的行为数据
- 这些数据被用来训练和优化AI模型
- 模型变得更聪明,能提供更好的核心体验
- 更好的体验吸引更多新用户,并增强老用户粘性
- (回到第一步)
在这个飞轮中:
- 用户的使用,就是“行”。
- 数据驱动的模型优化,就是“知”。
当飞轮转动起来,用户的“行”与模型的“知”就实现了完美的、自动化的“合一”。产品仿佛拥有了生命,能够自我成长,自我进化。
构建数据飞轮的关键节点
一个能转起来的数据飞轮,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产品经理在设计之初,就像城市规划师一样,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关键节点。
- 定义清晰的用户行为(Input): 你需要模型学习什么?必须先定义哪些用户行为是最有价值的数据养料。
- 显式反馈(Explicit Feedback): 用户主动表达意图的行为。如:点赞/点踩、收藏、评论、购买、打分。
- 隐式反馈(Implicit Feedback): 用户无意识中透露偏好的行为。如:停留时长、完播率、点击率、跳出率、重复访问。
- 案例: 在音乐App中,收藏是强烈的显式反馈,而完整听完一首歌则是宝贵的隐式反馈。都需要被捕捉。
- 设计有效的反馈机制(Mechanism): 如何让用户自然而然地为你标注数据?产品机制的设计至关重要。
- 低成本的交互: 上下滑动、点赞、双击等,让用户能以最低的成本高频地提供反馈。
- 激励系统: 通过积分、等级、社区氛围等,鼓励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反馈(如撰写优质评论、创建高质量歌单)。
- 确保数据管道畅通(Pipeline): 用户行为数据必须能够低延迟、高质量地回流到模型训练系统中。这需要产品经理与数据、算法工程师紧密协作,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一个节点的缺失或阻塞,都可能让这个飞轮转不起来,或者转得很慢。
案例分析:今日头条/抖音推荐引擎——“合一”的极致
如果说有一个产品将“知行合一”的数据飞轮演绎到了极致,那无疑是字节跳动的推荐引擎。
让我们来拆解它的飞轮:
- 行(用户使用): 你打开抖音,开始上下滑动。你的每一次滑动(跳过)、短暂停留(感兴趣)、完播、点赞、评论、分享、关注,甚至是你观看某个视频的时长分布(比如在第几秒失去了兴趣),都是一次极其精准的“行”。
- 知(模型学习):
- 这些行为数据被实时地、海量地传输回字节的庞大算法系统。
- 系统瞬间分析你的行为,给你打上数以千计的兴趣标签,并动态调整权重。你点赞了一个篮球视频,系统对你的“知”就更新为可能喜欢篮球;你刷完了这个视频,这个“知”的置信度就更高了。
- 这个“知”不仅是关于你的,也是关于内容的。一个视频被很多人快速划走,它就被打上低质量的标签;被反复观看和分享,则被打上高质量或爆款潜力的标签。
- 合一(体验涌现): 这个进化的“知”,会立刻体现在你下一次的“行”中——你下一个刷到的视频,就是系统基于对你最新的认知,为你量身定制的。
这个“行-知-行”的闭环,在抖音里,可能只需要零点几秒。
最终,一个惊人的结果涌现了出来:系统变得比你更懂你。它总能给你推荐你想看但又没主动去搜的内容。这种懂你的感觉,提供了极强的产品粘性,吸引了数亿用户每天沉浸其中,从而贡献了更多的行为数据,让这个飞轮越转越快,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终极力量:它不再依赖于产品经理个体有限的洞察力,而是构建了一个能从海量用户行为中自主学习和进化的智慧体。
总结一下:
“知行合一”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能自我进化的产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我们的角色,从一个功能规划者,转变为一个系统设计师和生态培育者。我们的核心工作,是设计好数据飞轮的每一个节点,确保用户的“行”能顺畅地转化为系统的“知”,并最终孕育出智慧涌现的惊艳体验。
至此,“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本身已经完整。但在实践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具体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这些炮火硝烟中保持内心的定力,坚持正确的方向?这需要我们在“事上练”,我们下一篇将深入探讨。
【思考】
请描绘一下你所负责的AI产品,其理想中的数据飞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飞轮中,最关键的用户行为(数据养料)是什么?你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来鼓励用户更多地产生这些行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