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老陈
PM 老陈

致良知(下):让冰冷的数据验证温暖的“良知”

在上一篇中,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定性研究,深入用户内心,聆听那些无声之言,从而发现产品的“良知”——用户最本质的需求。这是一个从感性洞察到核心假设的过程。

但是,感性洞察有其局限性:样本量小,可能存在个人偏见,也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特殊情况。为了确保我们发现的“良知”具有普适性,并能大规模地转化为产品价值,我们就需要进入“致良知”的下半场:让冰冷的数据来验证我们温暖的“良知”。

数据不是“良知”,但能印证“良知”

很多人对数据容易走入两个极端:

  • 数据万能论: 觉得数据能解决一切问题,只要看数据就能找到方向。
  • 数据无用论: 觉得数据是冰冷的,无法体现用户的真实情感。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致良知(上)》告诉我们,真正的“良知”来源于共情和洞察,它是一种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是“Why”。 而数据,则更像是一面镜子,它能告诉我们用户做了什么(What),以及有多少人这么做了(How Many)。

因此,数据本身不是“良知”,但它却是印证“良知”最强大的工具。它能帮我们将感性洞察,转化为可衡量、可验证的产品假设。

如何将“良知”转化为数据验证?

这个过程就像科学实验:

一、提出假设: 

将你通过定性研究发现的“良知”,转化为一个具体、可衡量的产品假设。

例子: 上篇我们发现用户对免除信息丢失焦虑,让知识在需要时自动浮现有强烈需求。那么我们的产品假设可能是:如果AI笔记能在用户回顾笔记时,智能推荐相关内容,用户的复习效率和知识连接度会显著提升。

二、设计关键指标(OSM/NSM): 

衡量这个假设是否成立,需要一套清晰的评估指标。

OSM (One Metric That Matters): 对于产品初期,聚焦一个最重要的核心指标。

NSM (North Star Metric): 长期指引产品方向的北极星指标,通常与产品核心价值高度绑定。

承接上面的例子:

  • OSM: AI推荐内容的点击率、用户在推荐内容上的停留时长、用户标记为有用的比例。
  • NSM: 用户每周主动回顾笔记的次数、知识关联图谱的复杂度、用户撰写长文的平均耗时(如果AI能辅助)。

三、构建验证方案: 

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让用户真实地与你的产品(或灰度版本)互动。

    AI产品的数据验证方法

    AI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数据验证方法往往更加复杂和精细。

    A/B测试:最精准的量化工具

    A/B测试是验证产品假设最常用且高效的方法。它能将用户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使用旧版本(A),一组使用新版本(B),通过对比两组的关键指标,来判断新功能或优化点是否真正带来了价值提升。过去在一个AI文档处理工具中,我们通过定性访谈发现,用户在面对大量文档时,希望AI能帮他们快速理解核心要点。我们因此设计了一个“AI自动摘要”功能。

    • A组: 传统模式,用户自己阅读总结。
    • B组: 新增“AI自动摘要”按钮,点击后生成摘要。
    • 验证指标: 文档处理时长、用户对文档理解度的自评(通过问卷)、摘要被采纳/修改的比例。

    通过A/B测试,我们发现B组用户在处理时长上显著缩短,且对文档理解度自评更高。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如果AI摘要的准确率低于一定阈值,用户的采纳率会大幅下降,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这个数据验证了用户希望快速理解核心要点的良知,也明确了AI摘要的质量要求。

    用户行为路径分析:洞察真实旅程

    用户行为路径分析(User Journey Mapping)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用户在产品中的真实轨迹。例如,AI推荐了一篇文章后,用户是立刻跳出?还是继续点击其他相关推荐?他是否顺利完成了某个特定任务?

    • 场景: 某个AI辅助写作工具,旨在帮助用户更快地完成创作。我们通过访谈发现,很多用户在写作过程中会遇到灵感枯竭的问题。
    • 验证: 上线AI续写功能后,通过行为路径分析,我们观察到:那些使用了AI续写功能的用户,完成一篇内容的平均耗时是否真的缩短?他们是否更频繁地使用了草稿保存功能(暗示创作过程更顺畅)?如果数据显示,使用AI续写后,用户反而陷入反复修改或直接放弃的情况,那说明我们的“良知”洞察可能存在偏差,或AI能力没有真正匹配用户的需求。

      案例分析:淘宝/天猫的个性化推荐,让数据印证“逛”的良知

      在电商领域,用户除了明确的“买买买”需求,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良知”:逛的乐趣和被懂的感觉

      定性洞察的“良知”

      早期淘宝团队通过用户访谈发现,很多用户并非带着明确目的来购物,而是像逛街一样,享受那种随便看看,发现惊喜的乐趣。他们渴望平台能像懂自己的朋友一样,推荐一些自己喜欢但从未想过要买的东西。

      数据印证

      淘宝/天猫的个性化推荐引擎就是对此“良知”的终极回应。

      验证核心假设: 如果能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智能推荐商品,用户的停留时长和复购率会更高。

      海量数据: 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浏览、收藏、加购、购买(这些都是“行”),都转化为海量数据,反哺推荐算法。

      关键指标:

      • 点击率 (CTR): 推荐的商品是否吸引用户点击?
      • 转化率 (CVR): 点击后是否产生了购买行为?
      • 停留时长: 用户在推荐页面停留了多久?
      • 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最终是否提升了交易额?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持续监控和模型迭代,淘宝/天猫成功地印证了“逛的乐趣”和“被懂的感觉”这个“良知”的巨大商业价值。它的推荐算法,不是简单地推荐爆款,而是精准地捕捉你潜意识里的偏好,让你感觉这个平台比我自己更懂我。这种“懂”带来的愉悦感,正是其产品“良知”的体现。

      总结一下:

      “致良知”的下半场,是关于验证。它要求我们跳出对数据的固有偏见,将定性洞察转化为可验证的假设,并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去大规模地印证我们的“良知”是否真的成立,以及它能带来多大的价值。

      只有当你的“良知”既有感性的洞察,又有数据支撑,你才能真正自信地说:

      “我懂我的用户,我知道我的产品该往哪里走。”

      而这个“知”的坚定,正是我们接下来开启知行合一的基石。


      【思考】

      针对你上期定义的产品第一原则和本期发现的用户“良知”,你会如何设计一个A/B测试来验证它?需要哪些核心数据指标?

      发表回复

      textsms
      account_circle
      email

      PM 老陈

      致良知(下):让冰冷的数据验证温暖的“良知”
      在上一篇中,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定性研究,深入用户内心,聆听那些无声之言,从而发现产品的“良知”——用户最本质的需求。这是一个从感性洞察到核心假设的过程。 但是,感性洞察有其局限…
      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
      202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