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老陈
PM 老陈

知行合一(上):真正的“知”,始于MVP的构建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找到了产品的第一原则(心即理),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洞察和验证了用户的“良知”(致良知)。至此,我们仿佛已经知道了该做什么。

于是,很多产品经理的下一步,就是把自己关进会议室,开始奋笔疾书,产出一份几十页、堪称完美的PRD(产品需求文档),涵盖所有功能细节、异常流程和未来规划。

我们常常认为,这就是“知”的极致。然后,我们把这份完美的PRD丢给研发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开发周期。

但这,恰恰是对“知行合一”最大的误解。

“知行合一”的真意:在做的过程中想清楚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先有认知,再去行动,更不是理论联系实际。它的本意是:认知与行动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它们同时发生,互为表里。

打个比方:你不可能通过读完一百本游泳教学书,就知道了如何游泳。你真正的“知”,是从你跳下水,呛了第一口水,做出第一个划水动作的那个瞬间,才开始产生的。你的每一次行动(行),都在加深和修正你的认知(知)。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这意味着:


你写在PRD里的,不是真“知”,那只是你的假设和想法。真正的“知”,始于你把一个哪怕再粗糙的东西,交付到真实用户手中,产生第一次互动的那一刻。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AI产品领域,这一点尤为致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会学习、会成长的黑盒,你永远无法在事前完全想清楚它上线后的所有表现和用户的真实反应。

因此,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写出最完美的PRD,而是用最小的代价,开启“知”与“行”的循环。

这个开启循环的钥匙,就是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

MVP:让“知”落地的第一步

MVP这个概念大家早已不陌生,但很多人容易在M(最小)和V(可行)之间失衡。

  • 过度强调M,忽视V: 做出一个功能残缺、体验糟糕的半成品,用户用了之后大失所望,直接给你判了死刑。你获得的反馈是这东西太难用了,而不是针对你核心价值的反馈。
  • 过度追求V,忘记M: 内心追求完美,不敢拿一个简陋的东西出去见用户,于是在MVP里堆砌了大量锦上添花的功能,结果开发周期拉长,丧失了快速验证的机会。

那么,如何为AI产品定义一个好的MVP?关键在于聚焦一点:它是否能以最小的成本,完整地验证你的那个核心用户价值假设?

AI产品MVP的特殊性在于,传统产品的MVP可能是一个功能页面或一个业务流程。而AI产品的MVP,其核心要验证的是智能带来的独特价值。因此,它的形态可以非常灵活:

  • 一个简单的脚本: 比如你想做一个“智能报告生成”工具,MVP可以是一个后台运行的脚本,产品经理手动收集几个用户的原始数据,运行脚本生成报告后,再手动发给用户,观察他们的反应。
  • 人肉智能(Wizard of Oz): 前端做一个看似智能的交互界面,但后端完全由人工来操作和响应。比如一个智能问答机器人,早期可以由运营人员在后台假扮机器人来回答问题,以此来验证用户是否真的有此需求,以及他们通常会问什么样的问题。
  • 一个核心算法的API: 比如你想做一个AI图像处理应用,MVP可以只是一个能实现最核心算法(如“一键去除路人)的API接口,先开放给少数种子用户或开发者使用,验证算法的效果和价值。

关键在于,这个MVP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验”闭环,让用户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那个“Aha Moment”。

案例分析:小红书的“知”始于一本PDF

今天我们看到的小红书,是一个庞大的内容社区和电商平台。但它的起点,却是一个极其简单的MVP,完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精髓。

  • 最初的“知”(假设): 2013年,出境游正快速兴起,创始人毛文超发现,大量的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时面临信息不对等的问题——不知道买什么、在哪买、多少钱。于是,他形成了一个核心的价值假设:出境游用户需要一份真实、好用的购物攻略。
  • 第一次的“行”(MVP): 他没有一开始就去开发一个复杂的App。他和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亲自去香港购物踩点,然后将所有心得整理成一本名为《小红书出境购物攻略》的PDF文件。他们把这本PDF放在网上供用户免费下载。
  • 获得的“新知”(验证与发现):
    • 验证了核心需求: 这本PDF在短短几周内被疯狂下载,证明了购物攻略是出境游用户的刚需。最初的“知”被“行”所证实。
    • 发现了更深的“良知”: 团队很快发现,用户不仅满足于看攻略,他们有更强烈的分享和交流的欲望。很多人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自发地讨论PDF里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购物经验。这个“行”的过程,让他们洞察到了一个比工具更大的机会——社区。

这个从PDF开始的“行”,让小红书团队获得了远比任何市场调研报告都更宝贵的真知。正是这份真知,指导了他们后续的产品演化方向——从一个攻略工具,转型为一个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生活方式分享社区。

如果他们当初的目标是写一份完美的社区App PRD,可能早已迷失在功能细节的规划中,而错过了这个由真实用户行为反馈出的宝贵方向。

总结一下:

“知行合一”的上半场,是关于开启。它要求我们打破想清楚再做的思维定式,承认我们最初的“知”只是一个脆弱的假设。

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写出完美的文档,而是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构建一个MVP,去完成第一次与用户的真实互动。

这个MVP,就是我们“知行合一”之路的起点。它可能简陋,但意义非凡——因为它标志着,我们的产品,终于从一个静态的想法,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可以开始学习和成长的生命体。

那么,当这个生命体诞生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喂养它,引导它,让它在一次次的迭代中不断成长,最终“知”与“行”融为一体呢?我们下一篇接着聊。


【思考】

审视你正在做的或计划做的AI产品。它要验证的核心用户价值假设是什么?如果要求你在一周之内上线一个MVP来验证这个假设,这个MVP最简化的形态会是什么样?(请大胆设想,比如一个人肉后台、一个微信群、一个脚本都行)

发表回复

textsms
account_circle
email

PM 老陈

知行合一(上):真正的“知”,始于MVP的构建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找到了产品的第一原则(心即理),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洞察和验证了用户的“良知”(致良知)。至此,我们仿佛已经知道了该做什么。 于是,很多产品经理的下一…
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