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 老陈
PM 老陈

致良知(上):从用户研究中听见无声之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确立了产品的第一原则(心即理),它如同北极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如何确保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而不是我们的自嗨?

答案,就在王阳明心学的第二个核心思想:“致良知”之中。

“良知”不是道德,而是用户最本质的需求

这里的“良知”,请先不要简单地理解为道德判断。在产品设计的语境下,我更愿意将它解读为:用户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本质、甚至他们自己都未曾清晰表达的需求和渴望

这就像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那句名言:如果你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 “一匹更快的马”是用户说出来的功能(Want)。
  • 而内心对更快、更省力地到达目的地的渴望,才是他们未曾说出口的良知(Need)。

AI产品经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穿透用户表面的“Want”,去聆听、去洞察那个隐藏在冰山之下的“Need”。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

AI产品“致良知”的两大障碍

相比传统产品,AI产品经理在“致良知”的路上会遇到两个更隐蔽的陷阱:

  1. 数据的谎言: 我们拥有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点击、停留、转化。数据告诉我们用户做了什么(What),但很少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这么做(Why)。过度迷信数据,会让我们在优化一个局部最优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错过了真正的创新机会。例如,数据可能显示用户在某个页面停留时间很长,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用户对这里的内容很感兴趣,但真相也可能是用户找不到他想要的功能,迷路了。
  2. 用户的无知: 用户不是技术专家,他们不知道AI能做什么,因此很难提出AI化的需求。他们只会基于现有的经验提要求,比如让这个按钮更显眼一点,而无法告诉你我希望你像个助理一样,在我需要的时候,主动帮我把这件事办了。

要绕开这两个陷阱,我们就必须走出办公室,放下数据报表,用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定性研究,去聆听用户的无声之言。

定性研究:聆听用户本心的艺术

定性研究不是做问卷调查,更不是把用户请到会议室里开需求评审会。它的核心是共情(Empathy),是把自己真正代入到用户的真实情境中去。

  • 深度访谈的艺术:追问与聆听
    真正的用户访谈,不是一场你问我答的Q&A,而是一场引导故事的对话。关键不在于你准备了多少问题,而在于你是否能根据用户的回答,追问出他背后的动机和情感。我曾为一款AI笔记软件做用户访谈,想了解用户对智能标签功能的看法。
    • 糟糕的提问: 你觉得自动给你打标签的功能好不好? -> 用户通常会回答好啊,然后对话就结束了。
    • 更好的提问: 能聊聊你上次整理笔记是什么时候吗?当时是怎么做的?” -> 用户可能会说:上周末,我花了一个下午,把几百条笔记一个个分类,头都大了。
    • 追问(致良知): 听起来很辛苦,整理完之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用户可能会长叹一口气:感觉总算清爽了,最怕的是找不到,那种焦虑感太难受了。我希望的是,当我需要某条笔记时,它就能自动出现在我面前。
  • 看到了吗?从自动打标签这个功能(Want),我们挖到了免除信息丢失的焦虑感,让知识在需要时自动浮现这个本质需求(Need)。这个“良知”将指导我们后续所有的AI功能设计。
  • 情境观察法:在用户的“战场”上发现真相
    语言会骗人,但行为不会。有机会一定要去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里观察。看他们是如何与你的产品(或竞品)互动的,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阻碍,有哪些反常的自创用法。这些都是最宝贵的洞察来源。

案例分析:抖音如何发现用户的“良知”?

在抖音出现之前,市面上已经有快手、美拍等短视频产品。如果只停留在用户想要什么的层面,大家的需求无非是更多的滤镜、更好玩儿的贴纸、更快的视频处理速度。

但抖音的创始团队显然洞察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良知:

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和原子化生存下,无数年轻人内心渴望毫不费力地表达自我,并立刻获得外界的关注与认同。

这个“良知”是当时很多年轻人自己都无法清晰表达的。他们只是觉得孤独、无聊,想做点什么又觉得拍视频好麻烦、我长得又不好看、拍了也没人看。

抖音的所有核心设计,几乎都是对这个良知的回应:

  1. 毫不费力地表达:
    • 全屏沉浸+上下滑: 最大化视觉冲击,让用户在消费内容时成本极低。
    • 智能音乐匹配: 你不需要懂配乐,系统会把最火、最合适的音乐推给你,音乐本身就极大地降低了表演门槛。
    • 强大的美颜滤镜和特效: 让你没有颜值焦虑,敢于出镜。
  2. 立刻获得关注与认同:
    • 去中心化的推荐算法: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微博等产品中,流量集中于头部大V。而抖音的算法,让任何一个普通人的优质内容,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获得百万播放。这种即时反馈和一夜成名的可能性,提供了巨大的激励,完美满足了人们对“被看见”的渴望。

抖音的成功,不是因为它做了一个更好的视频工具,而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并满足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良知”。

总结一下:

“致良知”的上半场,是关于发现。它要求我们放下傲慢,怀着谦卑和好奇,通过定性研究,真正走进用户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听见他们没有说出口的话。

这些通过共情获得的洞察,将形成我们对产品价值最核心的假设。

但是,一两个用户的洞察可能只是个例,我们如何验证这个良知是普适的?如何确保我们的假设是成立的?

这就需要进入“致良知”的下半场——用冰冷的数据,去验证我们温暖的洞察。我们下一篇再聊。


【思考】

想一想你的产品用户。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在使用你产品(或解决相关问题)时,最核心的内心感受(比如:焦虑、成就感、掌控感、无聊…),会是什么?这个感受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无声之言”?

发表回复

textsms
account_circle
email

PM 老陈

致良知(上):从用户研究中听见无声之言
在上一篇中,我们确立了产品的第一原则(心即理),它如同北极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如何确保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而不是我们的自嗨? 答案,就在王阳明心学的第二个核心思想:“致良…
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
2025-09-03